【觸地時間必須小於一定的數值才能有效運用彈力】
第三期學員課後寫的文章,整理得很好,看得出來很認真。課表中引用羅伯特.施萊普博士的《肌筋膜健身全書》,裡頭提到羚羊和袋鼠驚人的跳躍和移動能力像赤道袋鼠最長紀錄一跳可跨越 13 公尺,移動時速可達 60 公里,但牠們的肌肉並不發達,無法用「肌力」來解釋這樣的力量。施萊普博士認為他們的移動效率在於身體「彈性結構」所帶來的「彈力」。人的身體也有這樣的「彈性結構」,但因為我們已經離開荒野,所以需要刻意練習,而跑步就是一種發展這類彈性的機制。
課程中有提到,想要在跑步中練就彈性,觸地時間必須小於一定的數值;若觸地時間太長,彈性會發展不起來。當然,有跑就會練到體能,只是上述提到的「彈性結構」必須在特定的刺激下才會發展,而觸地時間是個關鍵因素。道理很簡單,把一顆籃球丟在地上,它會反覆彈起,彈起前與地面接觸的時間不可能太長(註:也不會太短),彈起的時間和節奏跟地球的重力有關。也就是說,若在木星上丟下這顆籃球,因為重力(24.79 米/秒²)是地球的2.5倍,所以觸地時間和彈跳的節奏都會跟地球不一樣。
「彈性結構」其實跟我們一直談的「跑姿」有很密切的關係,課程中也會談到。對這門課的內容有興趣的可以先參考這位學員的筆記和心得。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210006562?fbclid=IwAR1w1RIYMV8hevr-jJLL9-cs43JCfL-xo7PIFdB1qKgLE0CkCnclV4wLGw4